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王玲院长考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3-12-28  来自: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浏览次数:920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冬至来临之际,我院院长王玲一行自驾车来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司马村,在该村妇联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的陪同下,走访该村二户特殊村民家庭,表达寒冬关爱温暖之情,并就该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展开调查研究。这是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作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文化艺术乡村行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就该村围绕乡村振兴实践而“启动长安区大兆街办司马村杜牧文化广场规划建设工程”的文化艺术思路,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推动司马村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做好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考察调研,认为该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有力抓手,能够走出符合司马村乡村文化振兴盛世新时代长久之路。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此次考察走访期间,王玲院长一行深入西安城南少陵原上的司马村,了解到该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共828户约2240人,有耕地2200亩,分为东司马和西司马两个自然村。该司马西村有行、关、张、刘、范、陈、王、赵、黄、李、杨等姓,行、关两姓为老户,占绝大多数;该东司马村主要有张、关两姓,后迁入有李、姜等姓。村东北方向约400米处有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陵墓。村内还有唐代柳宗元和杜牧等文化名人的墓地。王玲院长首先在该村探访了二户特殊村民家庭,其中一户家庭的女儿为听障人士,结婚成家后的聋人夫妇养育有一名不到二岁的孩子,另一户家庭有一名十多岁的孩童因为存在智力障碍,导致这样的乡村家庭因残障出现相对艰难的生活状态。虽然在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背景下,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让特殊家庭的日常生活能够得到应有保证,但是在家庭劳动力方面难免出现相应的照料与拖累,这样的困难家庭应该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和牵挂,站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角度,应当给予更多困难家庭照顾,可以确保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当日,我院秘书长贞礼、首席研究员王博太陪同王玲院长在该村走访考察,亲身见证王玲院长的小孙女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乡村,自愿将她的布娃娃和小木马等儿童玩具捐献给农家小朋友。这样的暖心善爱举动得到司马村妇联主任郭晓娟和该村委会委员、长安杜牧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行进的肯定与赞扬,认为王玲院长带着小孙女在寒冬看望该村二户特殊家庭,鼓励司马村抓住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激活该村汉唐历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力量,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村民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随后,王玲院长一行应邀到该村杜牧纪念馆参观考察,并交流和体验相关长安唐诗之旅的文化实践活动。认为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指导下,抓住长安区“山水长安、唐诗故里”的文旅产业发展定位,聚焦长安杜牧文化研究成果。对于驻址司马村的长安杜牧文化研究会而言,王玲院长站在省级社会组织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高度,给予该会杜牧文化艺术课题研究实际指导和大力支持。王玲院长在考察杜牧纪念馆文化艺术展示成果时注意到,我省文化艺术界的王西京、贾平凹、雷珍民、杜仲信等众多重量级人物代表,已经给予司马村杜牧文化研究相应指导和支持,说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对于司马村而言,能够取得实力打造历史文化和现实艺术的实践基础。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当日,司马村村委会委员、长安杜牧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行进向王玲院长详细介绍司马村发展历史和规划建设杜牧文化广场的蓝图与设想。司马村作为长安区少陵原上一个古老村庄,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处在长安区大兆街道以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述:“少陵原,乃樊川北原,自司马村起,至何将军山林而尽,其高三百尺”。根据文献记载,司马村东有汉宣帝许平君皇后陵,因比宣帝杜陵小即为小陵,俗称少陵,少陵原便因此陵而得名。这里是唐朝时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望族杜氏的家族坟茔,墓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坟茔,据其柳氏家谱考证也在司马村。自晚清以来,司马村陆续出现有杜济砖室墓、杜悰妻岐阳公主(唐宪宗之女)墓及杜陟砖室墓等遗迹,并出土墓志3块。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杜淹、杜如晦、杜济、杜亚、杜佑、杜敳、杜牧等历史人物均祔葬归司马村祖茔。杜淹(?-628)官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杜佑(735-812)官到宰相,封岐国公,撰有《通典》200卷;杜济(?-767)官至剑南东川节度使;杜亚(?-799)官至吏部尚书、淮西节度使;杜敳(?-851),杜牧弟,进士。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当前,司马村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是打造长安城南唐诗文化高地。司马村杜牧纪念馆馆长行进带领王玲院长来到该村中间的一块空地,指着一块石碑说,此处为杜氏家族墓地,为不可遗动文物标志。这里所能看到的村中央大约有10亩地大小的一个土坑,周围有树木和民居环绕。2012年6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在杜氏家族墓所在空地(土坑)设立有“杜氏家族墓地”石碑,该空地的东邻原有一方“涝池”,为村内雨水蓄存地,后来与空地废弃多年,已经成为村民的“生活垃圾坑”,对周边村民居住环境受到较大影响。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2018年起,司马村村民自发组织每年清明节开展文物保护和纪念杜牧活动,2021年还成立了“西安杜牧文化研究会”。2023年清明时节,司马村举办纪念杜牧诞辰1220年系列文化活动,邀请陕西各界文化艺术名流齐聚司马村,共同开启长安唐诗之旅杜牧纪念馆游学活动,提出建设杜牧文化广场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议该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现有建筑及设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践,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希望将司马村建设成为西安市城南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人居家园典范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司马村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实践,根据该乡村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要求,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当前长安区杜牧文化研究会和司马村双委会在长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大兆街办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积极为改善司马村人居环境和保护杜氏家族墓遗址而筹措和努力。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司马村村民行进将自有乡村居已经改造成为杜牧纪念馆的基础上,为更好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学者,了解杜牧生平事迹,开展唐诗文化研讨,举办书画展览活动,做大做强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事业,在辞旧迎新之际欢迎王玲院长一行走访司马村看望特殊农村家庭,听取该村杜牧文化园相关规划蓝图。王玲院长组织考察成员在杜牧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对该村保护杜牧文化及传承乡村文化的鲜明发展特色表示认可和赞同。她认为,文化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就像大自然的风雪雨水一样具有滋润作用,希望司马村规划建设好杜牧文化广场,建成一个唐诗文化艺术的活动中心,让杜牧经典诗歌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对当今探讨杜牧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产生深影响,并彰显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司马村个性特色。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附:杜牧生平简介和杜牧文化广场概念

一、杜牧生平简介:

公元803年出生在长安,字牧之,晚唐文学家、诗人、军事理论家。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州刺史,后为司勋员外,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清丽生动,成就颇高,世称“小杜”,有《樊川文集》等,公元852年去世,归葬于司马村杜氏祖茔,并自撰墓志。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二、杜牧文化广场概念

当前司马村村民群众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联合社会各界,发挥杜牧文化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力争将诗人杜牧的文化精神与文学气度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加强司马村的个性特色风貌保护,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以村民自治的集体力量,彻底清理垃圾、铲除杂草、平整土地,改善不可移动文物“杜氏家族墓地”的石碑周边以及废弃多年的“涝池”,彻底改善这个区域环境条件,具体表现为规划建设“杜牧文化广场”,确保文物原址不动,在平整土坑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复原,包括设立杜牧雕像和唐宋八大家群雕,并在周边建立唐诗宋词文化长廊、杜牧文化碑石馆以及杜氏祠堂,同时进行环境绿化及广场活动设施布局等,全面融合唐文化元素,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率先打造具有杜牧文化和唐宋八大家文化色彩的乡村振兴网红村。让司马村内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更大的变化,赢得更多民村广泛赞誉和好评。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如何做好司马村文化传承和保护杜氏遗址等各方面工作?关键在合理利用该村现有的杜家墓地遗址石碑所在空地建立一座“杜牧文化广场”,以期做好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司马村建设一座文化广场。当地村民指出,二十世纪30年代时期,司马村尚存有杜如晦墓封土,居杜牧墓东侧,50年代时仍存杜牧墓,其余封土皆早年平毁。在杜氏家族坟茔中,杜牧墓占地面积约990平方米,原封土底径25米,高约5米,墓前原有清毕沅书碑一通,现已无存。在司马村规划建设“杜牧文化广场”的整体空间概念设计,已经引起社会各届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司马村杜牧纪念馆馆长行进希望我院助力乡村振兴,推荐和动员具有文化广场空间概念设计的专业团队,给予文化艺术智慧帮扶!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撰文作者王博太系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理事、首席研究员)

关键词: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联系人:王玲

电话:13709297897

邮箱:1217786308@qq.com

网址:http://www.sxphwhysyjy.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99号锦绣华庭1栋1单元1803室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2801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